调味品为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,常用的调味品有烹调油、食盐、酱油、醋、糖、酒、味精、麻油、花椒、葱、姜、蒜等。它们不仅对增加食品的色、香、味,促进食欲和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,而且某些调味品如盐、酱油也是人体无机盐的重要来源。因此,调味品虽然本身不含或含有很少的营养素,在膳食中用量也很微,但它们在合理营养上的作用却是相当重要的。
1.烹调油
烹调油的食物来源有两种:一种是来自动物脂肪的烹调油,如猪油、羊油、鸡油、黄油等;另一种是来自植物种子的烹调油,如豆油、花生油、芝麻油、菜籽油等。
各种烹调油多为纯脂肪,能供给丰富的热能,并延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,产生饱腹感。所以吃了油煎的东西不易饥饿。植物油较动物油易于消化吸收,而且所含不饱和脂肪酸,特别是必需脂肪酸、维生素E都比动物油多。
2.食盐
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,粗盐中除氯化钠外,还有少量钾、镁、钡、钙、碘等,海盐含碘较多。精盐则是比较纯的氯化钠。正常成年人每日需要食盐6克,过多过少对人体都有危害。食盐过多可引起高血压,这已被医学界所公认,但食盐过少也可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,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出汗过多,若不及时补充盐分,会使人疲乏无力,甚至虚脱休克。
3.酱油
酱油是由脱脂大豆加小麦经酿制而成。为防止腐败,酱油中的含盐量约在18%,故也是人体钠的一个来源,酱油含少量蛋白质、糖及其他无机盐和维生素。在供给热能和营养素方面,无实际意义。酱油有时不经加热直接加入菜肴中,所以应重视酱油的卫生,防止污染。
4.食醋
食醋是以粮食、糖类或酒糟为原料,经醋酸酵母菌发酵而成,含有醋酸约3%~4%。醋加入食物中有增加味道,软化植物纤维素和增进消化的作用,同时还能溶解动物性食品中的骨质(如糖醋鱼、糖醋排骨),促进钙、磷的吸收和利用。
5.味精
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,一般含量不低于60%,其他成分为食盐、淀粉和水分等。味精加热时间太久,温度过高,易于变质。在60~90℃的溶液中,味精的溶解度最高,也就是鲜味最足;在100℃时它可随水蒸气而挥发,造成浪费;若超过130℃,即变质为具有致癌性的焦谷氨酸钠。所以炒菜及做汤时均宜在起锅前或后加入味精。